欧阳自远为纪实文学作品作序:一部中国天文发展的文学通史
[6]凯尔森认为奥地利、德国的宪法学界尚没有形成和议会民主制相适应的成熟理论,施米特也在此意义上批评一战后德国宪法学界对议会民主制的认识。
) 进入专题: 宪法学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宪法原则上都承认宪法位阶高于其他法源。
它们招选政治人员,它们的一部分开销还因此得到国家资助。然而,这一信条没有充分考虑到,私人应该而且必须第一位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所有这些现象都触及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托马斯•霍布斯称之为狼性。立法也受制于基本权利赋予的保护义务。
我还没认识到哪个法律秩序能够理性地证立该项理念无法存在于其文化中。法院明确表示,宪法禁止国家逃避责任。[2]在此后不久,盎格鲁萨克逊的统治权还曾一度被丹麦人所劫掠。
英吉利是自由宪政的故乡,构成今天世界范围内宪政的主要支撑性制度都可在英吉利民族的历史实践中找到其端绪或根据。[3]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卷上,色彩纷呈的是每一个民族各异的性情。时至今日,这些国家被贫穷、腐败和屈辱所围困,而英吉利民族却固若泰山,独享高贵,深知不必炫耀自己也会引起世人的注意,确信没有人企图推翻他们。英吉利人独享和平与自由的历史命运是与其得天独厚的岛屿环境密不可分的。
他们会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形式上,通过形式的排演,努力缔造一种恐怕他们自己也不信的人造实在亦或一本正经。在生产方式方面既有奴隶制生产方式,也有自由民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还有封建寺院经济。
在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者意欲借靠神圣权力来行专断的时候,自由的斗士们就从故纸堆中找出了大宪章,拂去历史的灰尘,将其打开,其光芒便照亮了人们的眼睛。就每一个民族历史的形成而言,其民族的族性显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约翰·凯利教授曾刻薄地指出,当代的法理学在气喘吁吁地追随着20世纪中期的分析语言学以及晚近的政治研究的些许踪影。在英吉利民族性格中的两极乃天合之作,本不存在解决不解决的问题。
公元11世纪初,大不列颠又恢复了盎格鲁萨克逊的统治。其他文明,无论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还是古中华,大都在鼎盛时期的奢华狂欢中落幕休止,而英吉利文明却逃脱了这一文明的宿命。因之,现代文明种人常从殊方异国得到各种文化的渊源。在英国法学界能够追溯到的最久远的一位大师是格兰威尔(Ranulfde Granville,1130—1190)。
英国文明的兴衰史充分说明,一个民族的成败显然不在一时物质之繁荣、军事之强大、地位之显赫,而在精神之健全、文化之恒久、制度之先进。他们向往天国丝毫不妨碍他们同样坚信这个‘赚不到钱的地狱。
[14]辛向阳主编:《千世箴言——影响人类的十大宣言与宪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页。当这些文明体早已光芒四射、声威远播的时候,英吉利文明乃至整个日耳曼文明尚在荒蛮幽深的丛林深处刚刚开始起步。
[8]托克维尔语,转引自张彩凤著:《英国法治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扉页。人造大救星可以在关键时候可以拉你一把,但也不会永远佑护你。三、宪政主义进路任何对历史的解读都是一种存在前见的解读。而事实上,他们从来就不是。虽然在他们当中如果出现一位国际知名的法哲学大师,他们也会引以为荣。所以我们可以断言,近代以来的人类文明是以英吉利文明为中心展开的。
阿克顿勋爵曾不无自豪地指出:英吉利民族是一个坚持不懈、温良节制、充满个性意识和男子汉责任感的民族,英吉利民族的这些特点使得英国人具有了高超的劳动技巧,使之能够在其他人无法生存的荒芜地带繁荣昌盛。因为首创此制的一切国家并不能令其有继续发展机会。
只有在了解了英国法学乃至英国整个学术的这一特点的前提下,我们方能理解宪政主义者与史学者的社会角色的差异,方能够理解宪政主义者行为背后的动机及其现实关切。在托夫勒描述的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英格兰民族发动了蒸汽和电气两次浪潮,第三次革命浪潮——信息化浪潮则由其后裔发动。
但是,如果说英吉利民族存在着未解决的矛盾,是笔者所不能同意的。因为,英吉利民族贡献于人类的自然科学知识、文学艺术成就、经济政治智慧相互间是不具有可比性的,因而是不可相互替代的。
如果不存在这两极间的矛盾,或者这两极间的矛盾被解决掉了,英吉利民族也就不存在了。对于自由大宪章的历史地位,我们国内学术界基本上是照搬了牛津学派的宪政主义观点。我们知道英国政治哲学的基础是实用主义,所以在议会大厦,在野党与执政党坐席相向而设,很便于双方的辩论。当我们比较英国与其他国家的编年史时,就会发现英国明显的不同于其他国家之处在于:战争构成了其他国家文明史的主线,而新知识的发现、新技术的发明则构成了英国文明史的主线。
矛盾的感觉是毅力的源泉,但只是外化了的毅力的源泉,这种矛盾的感觉曾经是英国人殖民、航海、工业建设和一切大规模实践活动的源泉。英吉利民族又是文明杂交优势的产物。
恩格斯认为该民族是由日耳曼语族的民族和罗曼语族的民族构成的,对其民族的特征,恩格斯做过经典阐述:日耳曼成分和罗曼成分并列地发展,最后形成一种具有不可调和的两个片面性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情,演绎出了不同的民族历史。
一、英吉利文明的发祥英吉利文明的发祥地是大西洋中的不列颠岛。议员们讨论什么女王根本不管,事实上她也无权过问。
科克先做律师,后做法官、副总检察长、议长、总检察长、下议院反对派领袖。如果说西方法学正在丧失人文情怀赖以生成、涵养的历史感,那么,我们则是根本不知现代宪政背后尚有历史凭借的存在。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不列颠,英吉利民族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西欧政治舞台。环顾近世以来求索突奔、竞相称雄的几大文明,若以上述标准衡量,英吉利文明已远远超越了并仍在继续超越着他者。
这一特点在当今英国的政治中有最典型的表现。英吉利民族的特征是存在着未解决的矛盾,是截然相反的东西的合一。
如李束称其为世界上第一部具有宪法性的法律,[11]由嵘也誉其为中世纪最重要的一部制定法,英国重要的宪法性文件之一。作为人类的成员,各个民族本无质的差别与分野。
因为,就世界这一知识本身而言,就是由英吉利民族开拓、创造的。正是那些不易被人们所觉察的细微差异导致了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路径和方向。
评论列表